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全球太陽能產業及供需情況分析



經濟日報 編譯莊雅婷、于倩若
2008-06-03
金融時報報導,太陽能產業正面臨價格暴跌的危機,可能使這個前景看好的再生能源領域重新洗牌。不過產業分析師與官員認為,價格重挫有助於推廣太陽能技術,進而帶動整體銷售。
太陽能板產能激增,市場將首度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外界預期價格可能重挫。此外,關鍵市場的政府對太陽能科技的補貼政策不明,也會影響價格。
Ambrian公司分析師庫柏表示,全球太陽能模組去年的產能僅3GW(10億瓦),估計2010年時將成長到15億至20GW,且多數由中國貢獻。屆時太陽能組件的價格,將從目前的每瓦3.8美元降至1.4美元,太陽能產業半年內可能掀起整併風潮,使小公司淪為大企業的犧牲品。
不過庫柏認為,價格便宜也有好處,因為太陽能組件的高生產成本,向來是阻礙銷售成長的原因。近年來矽供應短缺,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Lux研究公司預估,未來五年太陽能產業的整體營收將激增逾三倍至710億美元,但毛利則會下滑。
新能源財務公司(New Energy Finance)資深合夥人崔斯(Jenny Chase)說,已開發國家補貼的太陽能模組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不如產量,「我們預期2009年下半年會出現產能過剩,模組產量將因此倍增,但接受政府補貼的市場並未同步擴張。」
德國的太陽能市場規模居全球之冠,負責供應全世界近半數需求,但德國已打算明年起減少7%的補貼額。花旗分析師阿庫里說:「補貼減少與供應壓力,將帶來雙重衝擊。」
專精替代能源的Chrysalix創投公司總經理麥加利(Richard MacKellar)認為,這種情況不會損害太陽能的長期展望,但可能造成市場短期大幅波動。
德削減補貼太陽能 業界罩烏雲
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市場,太陽能業產值達88億美元,德國太陽能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全仰賴政府提供補貼,但現在德國政府正大幅削減補貼,恐衝擊太陽能產業。
德國家庭與企業每生產1度太陽能,最高可獲政府補貼47歐分(0.74美元)。47歐分是一般電費的兩倍,足夠運轉吸塵器60分鐘。西班牙和法國正仿效德國的做法,以推廣清潔能源,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並減少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的廢氣。
近九年的價格補貼已使德國躍居最大的太陽能板市場,有17家太陽能公司掛牌交易,員工約4萬人,比2000年多13倍。Q電池公司(Q Cells)與全球太陽能(Solarworld)等業者認為政府削減補貼將傷害獲利,並阻礙太陽能技術發展。
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商Q電池執行長米爾納(Anton Milner)說:「這將對利潤構成龐大壓力,很多規模較小的德國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政府現在就提議削減補貼,顯然太早。」
據總部位在柏林的太陽能經濟聯邦協會(Bundesverband Solarwirtschaft)的資料,德國已設置約150萬套太陽能系統,包括50萬具太陽光電模組。該協會會長庫爾尼西(Carsten Koernig)說,雖然德國因地處北歐陽光較少,但太陽具備生產四分之一德國所需電力的潛力。
九年前德國每度太陽能可補貼1歐元,並從當時起逐年減少5%的補貼,以刺激產業控制支出,並改善效率。德國環境部提議將明年的削減幅度擴大至9.1%,有些國會議員甚至要求減少30%的補貼。再生能源遊說團體說,德國政府最快可能在本周(6月2~6日)做出決定。
柏林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DIW)首席能源經濟學家坎菲爾特(Claudia Kemfert)說:「德國消費者每年多支付50億歐元補貼再生能源,所以降低補貼很有道理,這將使業者承擔更多降低成本的壓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