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矽晶太陽能電池目前為市場主流,但多晶矽材料缺貨卻使業者面臨搶料之苦,以玻璃為基板而沒有缺料困擾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成為業界投資新寵,聯電(2303 )轉投資的聯相、大豐能源、鑫笙能源、威奈聯合紛紛進軍薄膜太陽能電池市場,今年起將陸續量產。
大豐能源科技去年9月由光華開發科技分割成立,1988年成立的光華開發科技為國內最早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商。大豐能源科技目前資本額6.5億元,設在竹科竹南園區,法人股東包括金寶(2312 )、金華投資、億豐等。大豐已完成第一階段設備裝機,第二季正式量產出貨,年產能約15MW(百萬瓦 )。市場傳言大豐能源科技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是由美國Chronar公司引進。
聯電集團轉投資晶能,3月改名聯相光電(NexPower ),4月初宣布改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市場,計畫今年以20億元引進日本真空(Ulvac )公司技術並設立一條年產能25MW的生產線,Ulvac將向聯電提供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的設備和技術支援。
聯相薄膜太陽能電池新廠計畫在2008年第一季投產,初期年產能目標為12.5MW,預計三年內將持續擴產到100MW。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表示,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雖低於矽晶太陽能電池,但這代表技術還有發展空間,與矽晶太陽能電池比較,薄膜太陽能電池應用範圍將較廣。聯相並計劃開發結合微晶體及非晶矽的堆疊型太陽能電池。
鑫笙能源科技資本額六億元,主要法人為桔康投資,去年底鑫笙能源科技與美國薄膜式太陽能電池製造商EPV簽定合作協議,EPV公司將提供薄膜式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設備、產品認證協助等整廠製造技術移轉給鑫笙能源,雙方簽約的第一條生產線年產能5.5MW,預計今年底之前開始量產。
位於南科的威奈聯合科技成立2003年,資本額11億元,董事長是成大物理系畢業的黃文啟,該公司原以表面鍍膜起家,近年來有意進軍太陽能光電市場,去年與NanoPV簽約技術合作。擬利用濺鍍法成長原料成本較低的非晶矽,製作薄膜型太陽能電池。
陳麒麟︰三年內技術會有大突破
記者洪友芳/專訪
工研院薄膜太陽能電池計畫經理陳麒麟外號「鹿鹿(LuLu )」,正率領15名研發人力跟時間賽跑,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製程開發,企圖建立擁有自主的本土化設備與技術。
陳麒麟是清大電機博士,讀書期間,因名字部首同為「鹿」,同學為了簡化筆劃,乾脆直接幫他取易寫易記的外號叫「鹿鹿」,這也成為他英文名「LuLu」的由來。
2000年拿到博士學位的陳麒麟,即進入工研院投入平面顯示器技術組,參與前瞻薄膜技術研發。2006年起,隨著工研院組織重整與研發技術亟思轉型,前瞻薄膜技術研發改併入新成立的太陽能電池中心,陳麒麟也以累積多年來的薄膜技術研發經驗,轉切入熱門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製程開發領域。
陳麒麟表示,在平面顯示器技術組參與前瞻薄膜技術累積五年的研發經驗,其實不乏到產業界一展身手的好機會,不管是收入或職位,可能都有不錯的發展。不過,為了使投入多年的技術研發在台灣生根,他跟夥伴們放棄到產業界發展的好機會,決定放手一搏,繼續留在工研院打拚,希望建立薄膜太陽能電池製程的自主設備與技術。
由陳麒麟領軍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目前共有15人,去年底建置完成製程生產線實驗室,製程設備自行開發設計,委由國內廠商製造,目前相關製程已擁有五項專利,陳麒麟表示,預估到今年底可開發出製程元件,明年朝3.5代設備研發邁進。
國內多家業者相繼投入非晶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行列,但每家業者都採購國外的設備並取得技術移轉,購置美國一條產能20MW(百萬瓦 )生產線,價格至少新台幣18億元,購置日本25MW產能規模約需新台幣15億元,加上廠房建築,業者投資金額約需達20億元,陳麒麟有信心該團隊開發出來的技術、設備,投資金額可降到10億元以下。有平面顯示器技術開發落後產業界的前車之鑑,陳麒麟自稱目前薄膜太陽能電池製程開發團隊正與時間賽跑。他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以玻璃為基板材,不像多晶矽有矽晶圓缺料問題,且可獨立發電,應用在玩具等消費性市場將很大,但目前轉換效率約為多晶矽的一半,預期三年內將會有大突破。
益通:各有市場 短期矽晶圓佔優勢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薄膜太陽能電池,真的魅力無窮嗎?益通〔3452〕總經理蔡進耀表示,薄膜跟矽晶圓太陽能電池各有優缺點,也各有彼此的市場,短期間不認為薄膜的成功就能消滅矽晶圓太陽能電池的市佔率!
蔡進耀指出,雖然目前薄膜電池的成本比較低,每瓦約為二到三美元,相較於矽晶圓電池的四到五美元為低;不過薄膜電池的轉換效率僅約矽晶圓的一半,如果要達到一樣的發電量,需要更大的土地面積,由此評估薄膜太陽能電池成本不見得較低。
法人指出,由於矽晶圓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原理和過程都和半導體相當接近,因此在半導體生產技術和設備都已經相當成熟,且人才眾多的情形下,矽晶圓太陽能電池具有轉換效率佳、設備成本低、量產速度快、良率又高的優勢,因此預期至少未來十餘年,矽晶圓太陽能電池仍然會是市場上的主流。
不過,也不能忽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潛力,工研院表示,要將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五年後由目前的8%提高至12%,而且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結構較薄、成本可降低的幅度較大等特性,讓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更具未來性。
由於薄膜太陽能電池結構簡單、體積較薄,方便用於玻璃帷幕、建築一體化上,而且其所使用的矽晶片量比矽原料太陽能電池少了將近100倍,未來降低成本的空間很大。目前矽晶片占太陽能電池成本比重約70%左右,如果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提升到和矽原料太陽能電池相當,則依照矽材料使用量來計算,可以節省七到八倍的成本,難怪吸引廠商爭相開發。
不破壞環境 重要新興能源
太陽能電池是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裝置,需要陽光才能運作,太陽能電池與蓄電池串聯,將有陽光時所產生的電能先行儲存,以供無陽光時放電使用。使用中較沒有釋放二氧化碳等破壞生態環境問題,因而被視為21世紀重要新興能源。
太陽能電池分非晶矽、單晶及多晶三種,單晶及多晶又稱結晶矽太陽電池,矽晶圓材料佔電池成本約六成以上。目前結晶矽轉換效率約為15%上下,雖成本較高,卻是市場主流,其中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產量漸超越單晶矽的太陽能電池。
非晶矽是以電漿式化學氣相沈積法,在玻璃等基板上成長厚度約一微米左右的非晶矽薄膜,即為薄膜太陽能電池,相較之下,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成本雖便宜多倍,但目前技術轉換效率僅結晶矽的一半,約7%左右,轉換效率技術還有待改善。(記者洪友芳 )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嘉晶磊晶薄膜太陽能電池案省思 太陽能不能只是夢 而必須落實產出
黃女瑛/電子時報
近期在市場炒得沸騰的嘉晶磊晶薄膜太陽能電池進度,在嘉晶公告因轉換效率僅達12%,量產仍不符合成本競爭後,揭開嘉晶發展太陽能事業的實際進程。向來低調的嘉晶因為早期被歸類為太陽能類股,造成太陽能產品未上市股價先轟動,而如今其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進度不如預期,也代表不論結晶矽或新世代的太陽能產品,都隱含著技術突破時間表難以確定的風險。嘉晶磊晶薄膜太陽能電池在2008年1月10日向經濟部工業局報告成果前,各個平面媒體就已持續關注這個案子的進度,主要是在公布之前市場就傳出人員異動的風聲,且2007年嘉晶本業半導體磊晶呈現衰退的走勢,再加上營收中仍無太陽能產品的任何貢獻,加上外界對其太陽能產品的量產時間表又難以探知,適逢其磊晶薄膜太陽能的專案已接近到期,進而吸引各媒體競相挖掘真相。嘉晶的磊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應該屬於改良型傳統結晶矽太陽能電池,因為它以純度較低的矽基板做為長晶的基礎,以磊晶薄膜的技術生產,一旦它的產品開發成功,不但可以解決現今多晶矽料源缺乏問題,還可以因為採用較低純度的矽基板而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包括市面上積極在推廣的冶金級矽等都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該產品有它的爆發力,只不過要成功做出轉換效率與一般太陽能電池般可以競爭的水準,想來也不是1、2年可以做得到的事,畢竟目前全球似乎仍未耳聞有成功案例,而市場的期待與嘉晶實際的運作似乎仍有一段落差,導致自1月10日公布以來,股價一路不振。想想目前到底有多少業者宣稱將投入太陽能行列,不論是要將傳統結晶矽做到世界級的高轉換效率,或者是投入各類薄膜或非傳統型的太陽能電池期望要做到產品商品化的境界,目前來看,這些產品目前都還沒有兌現,而且市場必須花相當的等待年限才可能看到產品商業化,到底這些夢何時該落實,想來許多投資人或投入者心中都該擺放一個時間表。而在這些新產品等待商品化或成功量產的期間裏,沒人可以保證,投入生產的廠商中,不會有摻雜「純綷做夢」者,尤其是跟其它國外投入同業的業者來說,不論是耕耘時間、投入技術的時間、甚至是資本的比例、現有產品的品質特性表現等,都難以相比,市場要知道的是除了口頭的宣言外,業者到底實際投入了多少?到底是怎麼規劃這個產業?其實許多市場分析師私底下透露,投資市場近期似乎有醒悟的味道,尤其是2008年即將要準備投入量產的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從相關類股來看,其實在幾波大盤向下調整後,也漸回到其未宣布投入薄膜太陽能前的股價水位,分析師認為,這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和結晶矽太陽能不同,兌現的等待時間較長,回收時間較慢,不確定的風險相對也較高,可以看到表現的結晶矽類股都受大盤影響向下調整了,這些需更長期才實現的夢自然得做更徹底的調整。太陽能給的夢很美,尤其是2004年~2005年間讓茂迪、益通、大陸尚德及其它知名的國際大廠等一夕成名,進而成為各界競相投入的領域,又因為受限於多晶矽缺料的影響,所以投入薄膜、投入砷化鎵等等。只不過,不論是專業投資人或業餘投資人現在更能體會,探究經營者的葫蘆裏到底是賣什麼藥?到底何時可以落實夢想,更是重要。
近期在市場炒得沸騰的嘉晶磊晶薄膜太陽能電池進度,在嘉晶公告因轉換效率僅達12%,量產仍不符合成本競爭後,揭開嘉晶發展太陽能事業的實際進程。向來低調的嘉晶因為早期被歸類為太陽能類股,造成太陽能產品未上市股價先轟動,而如今其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進度不如預期,也代表不論結晶矽或新世代的太陽能產品,都隱含著技術突破時間表難以確定的風險。嘉晶磊晶薄膜太陽能電池在2008年1月10日向經濟部工業局報告成果前,各個平面媒體就已持續關注這個案子的進度,主要是在公布之前市場就傳出人員異動的風聲,且2007年嘉晶本業半導體磊晶呈現衰退的走勢,再加上營收中仍無太陽能產品的任何貢獻,加上外界對其太陽能產品的量產時間表又難以探知,適逢其磊晶薄膜太陽能的專案已接近到期,進而吸引各媒體競相挖掘真相。嘉晶的磊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應該屬於改良型傳統結晶矽太陽能電池,因為它以純度較低的矽基板做為長晶的基礎,以磊晶薄膜的技術生產,一旦它的產品開發成功,不但可以解決現今多晶矽料源缺乏問題,還可以因為採用較低純度的矽基板而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包括市面上積極在推廣的冶金級矽等都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該產品有它的爆發力,只不過要成功做出轉換效率與一般太陽能電池般可以競爭的水準,想來也不是1、2年可以做得到的事,畢竟目前全球似乎仍未耳聞有成功案例,而市場的期待與嘉晶實際的運作似乎仍有一段落差,導致自1月10日公布以來,股價一路不振。想想目前到底有多少業者宣稱將投入太陽能行列,不論是要將傳統結晶矽做到世界級的高轉換效率,或者是投入各類薄膜或非傳統型的太陽能電池期望要做到產品商品化的境界,目前來看,這些產品目前都還沒有兌現,而且市場必須花相當的等待年限才可能看到產品商業化,到底這些夢何時該落實,想來許多投資人或投入者心中都該擺放一個時間表。而在這些新產品等待商品化或成功量產的期間裏,沒人可以保證,投入生產的廠商中,不會有摻雜「純綷做夢」者,尤其是跟其它國外投入同業的業者來說,不論是耕耘時間、投入技術的時間、甚至是資本的比例、現有產品的品質特性表現等,都難以相比,市場要知道的是除了口頭的宣言外,業者到底實際投入了多少?到底是怎麼規劃這個產業?其實許多市場分析師私底下透露,投資市場近期似乎有醒悟的味道,尤其是2008年即將要準備投入量產的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從相關類股來看,其實在幾波大盤向下調整後,也漸回到其未宣布投入薄膜太陽能前的股價水位,分析師認為,這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和結晶矽太陽能不同,兌現的等待時間較長,回收時間較慢,不確定的風險相對也較高,可以看到表現的結晶矽類股都受大盤影響向下調整了,這些需更長期才實現的夢自然得做更徹底的調整。太陽能給的夢很美,尤其是2004年~2005年間讓茂迪、益通、大陸尚德及其它知名的國際大廠等一夕成名,進而成為各界競相投入的領域,又因為受限於多晶矽缺料的影響,所以投入薄膜、投入砷化鎵等等。只不過,不論是專業投資人或業餘投資人現在更能體會,探究經營者的葫蘆裏到底是賣什麼藥?到底何時可以落實夢想,更是重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