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名人講堂-Nano PV總裁Anna Selvan John期能與全球對太陽能產業有熱誠的夥伴攜手共達低成本太陽能發電目標


(Anna Selvan John口述、黃女瑛整理)
Anna Selvan John,2005年12月創立NanoPV擔任總裁(NanoPV目前為非晶矽薄膜太陽能設備技轉廠,大億光電為其台灣策略伙伴),2001年於美國從事微米晶矽太陽能電池實驗與量產,1998~2001年瑞士國家實驗室Paul scherrer從事高效率薄膜太陽能電池開發,1993~1998年瑞士納紗特爾(Nenchatel)大學IMT實驗室成員



對薄膜太陽能設備市場熟悉的人,相信都了解Nano PV、EPV、Terra PV這3家薄膜太陽能設備廠具有相當的淵源,從Chronar及APS發展而來,擁有相同的實務經驗,不過目前為完全獨立的公司,彼此過往的淵源並不重要,Nano PV非常清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我本身擔任過瑞士納紗特爾(Nenchatel)大學IMT實驗室成員之一,該實驗室主要以Micro Morph為主,目前市場上通稱的堆疊式薄膜產品許多源自於該項技術,IMT將這個技術授權給許多公司,這些公司再經歷約10年的研發演變成目前堆疊式薄膜太陽能產品。
從實驗室專注投入研究階段再到實務運作經驗,在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領域已經有16年的歷史,早已預設Nano PV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並以降低薄膜太陽能總發電作為成長的動力。
目前Nano PV美國紐澤西9畝大的土地已完成興建,廠房面積達4萬平方米,該廠房主要是用來生產、組裝非晶矽薄膜設備,並規劃設有5MWp的產能線預估於2008年第2季開始量產,該廠主要以研發及設備生產為主,所以非晶矽產能應該不會再擴建。
第一家使用Nanocrystalline結構作為堆疊式薄膜太陽能若以目前多數薄膜太陽能全製程及技術轉移業者採用Microcrystalline結構作為堆疊式薄膜太陽能來看,Nano PV將是第1家使用Nanocrystalline結構業者,這2種結構所製的產品轉換效率相當,個人認為,Nanocrystalline在抗老化上具有相對性的優勢。
而且客戶端若要將非晶矽薄膜設備升級到堆疊式薄膜時,僅需再加設一台化學氣相沈積系統(PECVD)即可完成,若以整體廠房設備為基礎,設備升級成本,僅花費約原設備成本的30~35%,相信,對客戶而言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計劃2008年底Nano PV將可以推出轉換效率8.5~10%的堆疊式薄膜太陽能設備。
NanoPV將利用本身特殊透明導電膜(TCO)及光補捉(Light Trapping)技術的優勢,讓光在進入太陽能電池時得以拉長波長,以利釋放更多能量,這個2項技術的結合,主要用來因應各類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
雖供需異動性大 薄膜市場仍是樂觀可期許多人說,依據統計2010年全球薄膜市場的需求量約達20億瓦,但是宣稱2010年薄膜年產能達10億瓦的家數至少有2家以上,這種潛在供過於求的問題該如何看待?個人認為,宣稱是一回事,2010年是否實際能順利產出目標又是一回事,所以目前來擔憂這個問題似乎過早,最重要的還是要觀察屆時實際產出的動態來看。
再者,需求的變動性其實也不小,主因各國政府的政策一旦制定,可望快速帶動需求的成長,所以2010年全球薄膜市場的需求是否僅為20億瓦,其實仍是有相當大的變數,目前預估2008年全球整體太陽能需求約達30~50億瓦。
若有短暫供過於求的問題產生,個人覺得也不必為這個現象擔憂,因為它不會因而使市場造成浪費資源的狀態,如果未來15年,每年約25~45%的需求年成長量,很快的就會將多出的供給消耗掉。
再來,一旦供過於求的問題產生了,市場將轉變為買方市場,表示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價廉物美的產品。
另外,也有人表示,歐洲某些地區已開始抗拒轉換效率7%以下的產品,這樣薄膜產品是否無用武之地?坦白說,我還沒有聽過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抗拒或拒絕的問題產生,這可能是少數系統廠或客戶端的不同偏好,重點應該轉移到整個太陽能發電系統每瓦的發電成本作為主要探討點,而非一直圍繞在單一轉換效率的問題打轉,轉換效率是影響每瓦發電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卻不是唯一原因。
期能與全球策略夥伴攜手共創陽光產業NanoPV找尋客戶並無國家、疆域等的限制,而也限於單純的銷售行為,這些客戶對我們而言其實就是策略聯盟的夥伴,我們提供技術及設備,並也持有各個策略夥伴不同比例的股份,期能與這些客戶共同成長,包括技術、產能、市場佔有率的成長,甚至是在各個資本市場公開發行等。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買家或客戶我們都是來者不拒,我希望策略聯盟伙伴能夠有投入太陽能產業的熱情,不是僅專注在一般商業的買賣才投入,更希望能與NanoPV有相同的目標,就是共同為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
我最期望快速達到的目標即是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傳統發電成本一樣甚至更低,這個時間點來臨,也就是各國政府取消補助的時候。
NanoPV本身也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而且於美國積極找尋第2塊土地,準備二廠興建用,預估2008年底可以確定落點,而二廠目前規劃以生產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為主,計劃2009年第1季第1階段年產能30MWp的產線可以開始稼動。
由於市場的胃納量很大,再加上各個客戶間的行銷定位不同,我不認為NanoPV會與客戶端在薄膜市場產生惡性的競爭,良性競爭會讓彼此成長,但若是以策略伙伴的出發點來看,反而可以讓NanoPV與策略伙伴們攜手共同開創太陽能市場,尤其更能快速達到降低發電成本,讓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傳統發電成本相當。
也因為NanoPV本身也投入薄膜太陽能領域的生產與銷售,所以更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讓我們的策略聯盟伙伴得以快速的成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