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施正榮的大牌局:光榮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陳其玨/上海證券報

僅僅五年時間,施正榮完成從科學家到中國首富的完美轉身。
然而,有誰知道,近年來施正榮一直在玩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大牌局。
有誰知道,當初與國企的股權糾葛曾讓施正榮放出狠話: "他們不退我退,股票、公司我都不要了。"
有誰知道,當初與“擁硅王者”高價簽下10年供應大單,施正榮經歷的艱難談判:"大丈夫能屈能伸,該彎腰時還是得彎腰。"
有誰知道,當光伏業財富神話屢屢上演時,無數“害群之馬”昧著良心無視硅片品質,施正榮難掩心中義憤:"你的客戶都死掉了,你還會活著嗎?"
施正榮,1963年生,祖籍江蘇揚中。1983年畢業于長春光機學院,獲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8年留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師從“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1992年獲太陽能科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攻克“如何將硅薄膜生長在玻璃上”難題的第一人,個人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
2001年1月,回國創辦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兼CEO。2006年8月8日被紐約證券交易所聘任為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成為30位紐交所國際顧問唯一的中國大陸顧問。2007年獲“安永企業家獎。
三年來,施正榮一直在玩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大牌局。牌局的一方是他和他創辦的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另一方則先後有無錫當地的利益糾葛者、光伏上游的利益關聯者與市場內外的利益競逐者;賭注則是他身為中國光伏業領軍人物的行業聲望以及尚德公司的榮辱存亡。
在和這三方對局的過程中,施正榮屢屢遭遇凶險,卻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對此,坊間有人感嘆,“施每次出牌都能出在點子上”;也有人艷羨,“施博士是幸運”;而施正榮自己則坦陳,“正因為有了光伏市場,才有了今天的尚德。"
如今,尚德電力已成功躋身全球頂尖的太陽能企業之列。2007年底,尚德電力完成產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公司市值突破百億美元,進入世界光伏前三強。如果以去年公司產量360兆瓦穩定運行25年計算,可產生100億度綠色電力,相當於減少燃燒500萬噸標準煤,減排735萬噸二氧化碳。這一成績為尚德電力贏得了“最佳社會責任年度企業獎”的殊譽,而施正榮本人也榮膺“2007安永企業家獎”。 某種程度上,施正榮距離這場牌局的“大滿貫”已越來越近…… "以退為進”促成“赴外上市”
2007年12月的一個下午,整個無錫市都籠罩在濛濛細雨之中。這已是本報記者三個月中第二度來此採訪施正榮,而採訪的地點已從這家公司的老廠區換到了新的大樓。那是一棟全部採用太陽能供電的宏大建築,樓外的太陽能玻璃幕墻儘管尚未完工,但一根根斜拉的粗實鋼筋卻已分明折射出濃重的超現代風格。
僅僅在三個月前,當記者尋址來到位於無錫市經濟開發區長江路上的尚德老廠時,放眼儘是新力、松下等國際大廠的巨幅標牌,卻難覓尚德公司的蹤跡。最後,在“小天鵝”廠房對面一處廠區門口,終於從數十家公司的銘牌堆中找到了尚德的名字。這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國內光伏老大就是從這裡蹣跚起步,而施正榮也是在這裡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牌局……
一個關於尚德最初如何在無錫落戶的故事如今已眾所週知:那是2001年的一天,施正榮在無錫當地一次論壇上作了關於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報告。很快,他被台下聽報告的無錫市領導看中並決定在當地投資建廠。由於缺少啟動資金,當地政府甚至動用了行政影響力,為尚德公司拉來了8家國企股東,共出資600萬美元,佔75%股權;施自己也拿出了在澳洲的兩年薪水40萬美元,加上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持股25%,這才有了尚德公司的雛形。
然而,外界未必清楚的是,這8家一度在尚德公司創業之初扮演關鍵角色的國企卻在若干年後成為阻礙企業進一步躍升的天花板。確切地說,施正榮遇到了一個和國內很多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所遭逢過的相同的難題。
2005年上半年,此時的尚德公司已逐漸從步步荊棘的草創期中走出,企業運營步入正軌,效益蒸蒸日上。僅投產後的第二年,尚德公司就獲得90多萬美元利潤;到了2004年,尚德的利潤更接近2000萬美元。至此,公司的IPO也開始提上日程。
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是,2005年9月18日晚,當施正榮在一場職工合唱比賽中汗流浹背地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後,便下定決心去紐交所上市。但對於一家國有股佔絕對權重的中國企業來說,海外IPO談何容易:國家政策限制不說,海外資本市場對國有股的重重顧慮也是一大牽絆。
與此同時,一些海外風投基金亦開始關注到這家風頭正勁的中國光伏企業,前者的介入與否同樣直接關係到後者的海外IPO能否成行。
更讓施正榮感到為難的是,部分無錫本土的國有股股東憑藉企業出資人的身份開始對公司經營指手畫腳,而施本人雖對太陽能行業瞭如指掌,卻時刻感到如芒刺背。
到了這一刻,昔日的戰略夥伴已成為這場大牌局中水火不容的對手??企業要私有化、作為利益糾纏方的國有股卻不願退出??尚德公司的前景幾乎可用命懸一線來形容。
無奈之下,施正榮的第一種牌技“以退為進”出手了。據他回憶,當時他已做好最壞的打算:“他們不退我退,什麼股票、公司都不要了。
起初,無錫當地的利益糾纏方不為所動,“他們認為尚德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技術都有了,有他(施正榮)沒他無所謂”。
隨著雙方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衝突的火苗終於燒到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的面前。雙方都希望這位當家人能出面解決分歧,但後者並未馬上給出答案。
這其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插曲。在無錫市的一次辦公會議上,楊衛澤耐人尋味地說道:“假設一個星球上有三個人,兩個男的,一個女的,如果只能選其中兩個的話我們肯定會選一男一女,道理很簡單??為了繁衍後代。如果一個國家有三家單位,一家企業、一個政府、一家事業單位,同樣也只能選兩家的話,那麼我們只會選企業和政府,而不會去選那個事業單位。為什麼?因為政府要靠企業,企業是納稅人。基於這一點,企業應該發展,企業家應該發展。政府不應該與企業在利益上發生衝突,國有股應該從一般企業中退出。”最終,市委書記還是旗幟鮮明地站在施正榮一邊。
隨後的牌局就順利得多了:國有股在獲得十幾倍收益後套現退出;高盛、英聯、法國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凱等多家海外機構得以順利入股;施正榮自己則成為尚德的大股東。
"這道難關走過後,其他問題都好解決。因為後來的很多問題都屬於技術問題,是在你能力範圍之內能解決的。而當時那些問題是超越你能力範圍的,再努力也沒辦法。”施正榮說。
能屈能伸”贏得“硅料之爭” 改制的成功讓施正榮從牌局的配角變為主角。此後,牌局的演進幾乎都在這位技術派“莊家”的掌控之中,尤其是2005年下半年尚德登陸紐交所一役為他贏得這場牌局開局以來最大的一筆“彩頭。
然而,進入2006年後,全球光伏產業蓬勃興起,作為光伏電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陷入嚴重供不應求的境地,價格更是一路飆升。施正榮再次感覺到手中拿的這副牌對自己並不很有利??畢竟,尚德只是一家下游組件廠商,儘管技術先進,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上游原料就不可能維持生產並滿足產能擴張的需要。
2006年年中,尚德電力與全球老牌硅料供應商、美國紐交所主板上市的MEMC公司簽訂了一份長達10年的多晶硅供貨合同。雙方約定,MEMC將在未來10年內向尚德提供價值50-60億美元的太陽能級硅料。作為採購合同的一部分,尚德將向MEMC提供資金資助,用於擴大MEMC的產能,以保證MEMC對尚德的穩定供應能力。
這份大單終於讓施正榮可以坐下來喘口氣,但圍繞該合同展開的談判過程卻異常艱辛。
在光伏界向有“擁硅者為王”一說,MEMC正是這樣的“王者”。基於這種行業地位,MEMC向尚德開出的條件極為苛刻,留給施正榮討價還價的餘地少之又少。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內,施正榮幾乎每天都和對方CEO電話交流。由於MEMC開價極高,在尚德公司內部也產生了不同意見。有人說對方賺的錢太多了,而施正榮則深知這場牌局的勝負在此一舉。於是,他的第二種牌技??“能屈能伸”果斷出手。“大丈夫能屈能伸,該屈的時候就得屈,背脊不是很硬的時候就必須屈。哪天等你的背脊硬了,就不用再委屈自己了。”他勸說其他高層,不要去算人家賺了多少,只要算自己能賺多少,“我們行業現在就是這麼個狀況,在一定的時候,要你‘彎腰’還是得‘彎腰’上海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當時硅料黑市價已經高達每公斤200美元,而尚德這份大單的協議價差不多是黑市價的一半。儘管當時看起來尚德為這份大單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放到現在,倘沒有這份大單,他們付出的就會更多。
"這個合同對我們很關鍵。如果沒有這個合同,我們也會和別的企業那樣遭遇硅材料緊張。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正常開工。”施正榮說這話的時候已臨近2007年歲末。此時,全球光伏市場剛剛度過多晶硅最緊缺、價格上漲最瘋狂的一季。也是從10年大單簽訂之時起,全球硅材料的緊張態勢日甚一日。資料顯示,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黑市價突破每公斤300美元。正當多數分析師都認為此價格難再有大幅提升機會時,2007年下半年,多晶硅價格再度飆漲,12月更是創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 而這份10年合同加上去年簽訂的其他大單可以保證尚德從2009年起每年獲得2000噸硅料的穩定供應。由此,施正榮在這場近乎生死時速的多晶硅博弈中再度贏得了先手。 “行業良馬”痛斥“害群之馬” 但勝負並未就此一槌定音,新入場者的增加讓這個大牌局的變數陡然大增。由於施正榮等先行者在這場以“太陽能”名義進行的牌局中賺得盆滿缽滿,越來越多的新玩家也在過去兩年爭先恐後地擠入。其中,僅跟隨尚德赴美上市的國內光伏企業就有林洋新能源、江西賽維、天合光能、中電光伏、阿特斯、英利新能源等7家,至於其他未上市的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更嚴峻的是,一些新玩家無視遊戲規則,在這場大牌局中扮演了“害群之馬”的角色。"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品質問題,這值得我們站在一個行業的高度進行呼籲。應該看到,只要一家中國企業出現品質問題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麻煩,因為都是‘made in China’。”施正榮憂心忡忡地說。 據他透露,去年硅材料最緊張的時候,中國硅片廠每家每戶都在滿負荷運行,但尚德後來發現,有些硅片廠生產出來的硅片品質非常差,或轉換效率極低,或衰減很快。“我們曾經告訴這些企業,如果再有這樣的情況要在業內曝光。” 而更離譜的是,還有家國內光伏電池企業的老闆竟在公開場合宣稱,“我們反正是做組件的,只要組件能賣掉,品質問題最後都可由光伏成品廠商來負責"
“這種心態還了得嗎?他們認為問題不會波及到他們,但你的客戶都死掉了,你還會活著嗎?帶著這樣的心態還能做得好事業嗎?”說到這裡,施正榮難掩心中義憤。
在他看來,一旦哪個行業有錢賺,參與進來的人就多,這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這些新來者抱著怎樣的目的進來?對行業的了解又有多深?
“別的不說,首先,我們做企業的哲學就在於不是為了賺錢的目的,而是帶著為人類解決問題的想法去做的。我們始終是帶著使命感。其次,我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是全方位的,這就使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能找到‘大牌’,那結果當然就很不一樣。”施正榮這樣解釋他在這場大牌局中能每每出大牌的原因所在。他同時表示,尚德國際化的技術團隊以及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能力都是成功的關鍵。“產業鏈是利益共同體,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從心理上講,賣總想賣得高,買總想買得低;但實際上,這有個度的問題。”施正榮指出,尚德已是世界第三大光伏電池組件製造商,任何一家硅片廠商恐怕都想和尚德發生點關係,“但如果價格高到買不起或買了之後沒有贏利,那麼一旦尚德沒有了,對供應商又有什麼好處?我們和下游客戶的關係也是如此,產品價格賣得低也得有個度。” 在他眼中,打價格戰的企業同樣是這把牌局中的害群之馬。但他並不認為光伏業會變成又一個彩電。
"對光伏業來說,誰打價格戰誰就第一個會犧牲掉。這是由於光伏和家電有本質不同,人們選擇尚德不是因為價格低,而是品質好。你打價格戰,我不打;你沒有盈利,我就有。尚德不會因為對手的價格賣得便宜就失去市場。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你能夠向客戶提供什麼樣的額外價值"
“我們有自己的主見,不像有些企業只會道聽途說,結果每天都很不安。我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能看到十年後的情況,當然不會有什麼風險。”施正榮道出了他之所以敢在這把牌局中不斷下大注的原因。
他最後向本報記者預測,到2010年,國內光伏產業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洗牌過程。
儘管這個牌局尚未終局,這位前中國首富似乎已看到了結果,但牌局的演進是否真的會如他所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