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專用的製造設備,讓熔融的矽往下滴,就能做出球狀矽;若再將直徑約1mm的球狀矽相互並排連結,就能做出太陽電池。由於製程不同,球狀矽太陽電池的矽材料用量比結晶矽太陽電池大幅減少1/5~1/7。再加上結晶矽太陽電池面臨著矽材料供應不足而有價格上漲的壓力,更讓球狀矽太陽電池在該領域有了「突破發展危機」的機會,而受到相當的重視。
早在1980年代,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即率先以球狀矽的概念,展開太陽電池技術的研發,惜至今日並未量產。日本多家廠商追隨其後,利用新的概念與思維,踏出球狀矽太陽電池的研發之路,如今並將陸續邁向量產階段。目前參與其中的廠商包括有光電半導體廠商Kyosemi、太陽電池廠商Kyocera、2000年左右才加入太陽電池事業的Fujipream,以及2001年度受託於NEDO計畫而展開球狀矽太陽電池研發的Clean Venture 21。其中,如何將光電轉換效率提升到與結晶矽太陽電池等同甚或更高,將會是其制勝的關鍵,而這些就端賴於球狀矽在直徑與基板上的構裝方法,及其聚光構造的設計。
量產在即Clean Venture 21公司已於2007年10月開始量產外形尺寸為15cm×5cm的單顆微球狀多晶矽太陽電池(Cell),年產規模為1MW。該球狀矽太陽電池(圖一)的光電轉換效率達11.7%,若組裝為太陽電池模組,則光電轉換效率約是10%。該公司計劃在數年之後,擴大產能達5~6MW/年。
該計劃量產的微球狀多晶矽太陽電池屬於「固定式聚光型太陽電池」,製造方法如下。首先,溶解粉末狀的多晶矽,利用專用裝置,採滴下方式使之形成球狀矽,繼而在該球狀矽表面近旁完成pn接合的製作。然後,將此球狀矽置入於邊端形狀為六角形的半球狀容器的中央。接下來,在容器的表面做鏡面加工,使之成為反射板,讓所入射的太陽光,能在極佳效率之下聚集於球狀矽。反射板由Al製塗佈Ag而製成,兼具負電極功能。球狀矽的直徑約1mm、半球狀容器的直徑是2.2~2.7mm。將多數個半球狀容器構裝於15cm×5cm的基板中,就能製作出太陽電池,其基本構造如圖二所示。
該公司不僅開發出球狀矽滴下形成速度達540個/秒的技術,也致力於研發絕緣層與電極的形成方法,以及電極的接續方法,終使其可靠度大幅提升。據該公司表示,今後的課題是要讓光電轉換效率早日提高到16%左右,並開發出能達到1500個/秒的球狀矽高速滴下的設備,若能順利實現,那麼15cm見方大小的太陽電池僅需10秒的時間就能製作完成。
據該公司表示,量產中的該球狀矽太陽電池,是在京都廠以月產1MW的目標展開生產,預定於2008年上市,預估單價約在240日圓左右。2008年下半年則會在京都附近另覓12000m2的土地,興建具備兩條月產2MW的生產線的新廠。
圖一 固定式聚光型球狀矽太陽電池的 20倍擴大模型 (來源:EE Times)
圖二 固定式聚光型球狀矽太陽電池的 基本構造 (來源:CV21 Project Note)
圖三、Sphelar球狀矽的基本構造 (來源:Kyosemi)
圖四、以Sphelar製作的聚光型球矽太陽電池模組(來源:Kyosemi)
圖五 配搭有Sphelar的無電源無線光資訊通訊系統(來源:Kyosemi)
產品應用多元化Kyosemi公司於1998年在北海道成立無重力利用研究所,在利用自由落體的無重力環境下,展開球狀半導體的實驗,並著手研發球狀矽太陽電池。Kyosemi研發出來的球狀矽太陽電池,命名為「Sphelar」,其基本構造如圖三所示。該球狀矽是約在1430℃的高溫中,經熔融並從14m的高度滴下而製作出來的。由於滴下過程中為約1.5秒的無重力環境,矽會自然固化為直徑1~1.8mm的球狀矽。該球狀矽經配置正負電極就能成為Sphelar單電池,單電池不需配線,經組裝就能成為聚光型球狀矽太陽電池模組,如圖四所示。經10個發電量為0.5V的球狀矽太陽電池的串聯接續,就能獲得5V的電力。Sphelar與板狀太陽電池最大的不同就在Sphelar具有三次元的受光特性,能捕捉住來自任何方向的光,不僅是直射光,就連反射光、散光都能充分利用;不論陽光如何移動,Sphelar模組依然能充分而穩定地發電。
據該公司表示,由於球狀矽可以低成本製造,目前產能可達到月產200萬個左右的規模,未來課題是要建立大量而廉價的生產體制,並針對應用層面拓展更廣泛的適用領域。目前該公司開發有一種稱之為SphelarVoiceTM的應用產品,它是一種將從紅外線LED模組所發出的紅外光,以配搭有Sphelar球狀矽太陽電池的耳機型或卡片型的終端機來接收,並同時一併進行發電,無需電源或電池即可將音聲訊號以光做傳輸的無線光資訊通訊系統。產品應用例,如圖五所示。特別是可偵測紫外線是否過量的紫外線偵測器,即將在今年內推出商品化銷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