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子時報 黃女瑛
太陽能電池目前最主要被應用在於發電領域,許多人或許想像,太陽光電的發展,就是一塊一塊趕快把太陽能模組架在地球表面,吸收陽光以達到發電目的。所以許多業者積極的擴充產能,以搶攻市場佔有率,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的轉換效率對產業發展有十分關鍵的影響,太陽光電的發展其實是一個技術規模戰,而非傳統量產規模戰,廠商未達一定水準的轉換效率,同樣會被迫退出市場。油價高漲,替代能源的重要性跟著與日俱增,太陽光電也跟著一路受重視,許多人或許會想像,架設一片片朝著陽光的太陽能系統發電,填滿所有可架設的地球表面或是屋頂,就是太陽能發電成為主流發電的時候。
許多業者也積極朝量產規模化前進,期以透過量產規模來降低生產成本,並得以快速搶攻市場佔有率,但又受限於多晶矽料源的缺乏,所以一張張的高價長期合約因應而生,一聲聲的叫價讓料源現貨市場的價格火速上揚。不過,在太陽光電熱翻天的當下,多數人甚至是業者都是醉心在迷人的股價表現上,編織各類再生能源美夢,吸引一波波的資金流入,卻忘了它其實還是個受各國政府獎勵才能運作的產業,從歷史的演變來看,這種產業其實還只是政府懷中受呵護的嬰幼兒產業,去掉政府的幫助恐怕連走都有困難。太陽光電仍需受政府補助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它的發電成本仍然高於傳統發電方式,尤其是電價偏低的國家更是難以推行。要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快速提升轉換效率,轉換效率高,同面積的發電量就高,系統所佔用的土地、空間面積就小,成本相對就低,以結晶矽太陽能電池來看,提升1%轉換效率可以降低7%的總成本,所以達到相當的轉換效率水準才有機會與傳統電價做比較,不論是結晶矽太陽能電池或薄膜太陽能電池,最終的目標就是達到與傳統電價相同的發電成本。
可以預知的是,太陽光電的發展是一場技術規模戰而不是量產規模戰,因為太陽能電池的種類繁多,包括結晶矽、非晶矽、砷化鎵及其它薄膜等,均在力拼轉換效率及降低成本。太陽能發電成本包括系統售價、佔地面積及維修費用等,這些加總所產生的每瓦電發電成本是否能與傳統電價每瓦發電成本相抗衡,而不是一片片架設加總起來,大到幾乎可遮天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卻僅可以發出微薄的電力。各國政府補助的美意近年來也受到相當的檢討,因為許多人覺得它只不過是圖利廠商,人民並未受到該項利益。
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更成了該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轉換效率更被視為是中、長期最根本的解決方案,而這卻攸關各個業者本身的研發能力,惟有不斷的壯大本身的研發能力才能夠與國際大廠相抗衡,它的技術規模化走勢其實從很多國際大廠不斷發表突破轉換效率的訊息可以看出。其實2007年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已經透露轉換效率的重要性,低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有些被要求極大的折扣,有些則直接被列為可丟棄的產品,未來,缺料、缺貨問題不再時,轉換效率不符合水平者,恐怕直接被市場所淘汰。轉換效率提升必須也被納入擴產的目標中,一條條產能線的擴增,就該使轉換效率跟著一步一步的增加,而不是只把企圖心放在產能拼第幾大,試想,一旦無法跟上市場快速成長的轉換效率,這些年來快速架設的龐大產能設備,所簽定的多張昂貴長期料源合約,將會是多麼驚人的負擔?如果以為如同以往的規模量產可以再造新帝國,最後都會因為技不如人被迫苟延殘喘,未來產生泡沬化的日子也不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